好文荐读|郑艳群: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
好文荐读(第六十二期)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郑艳群.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12):122-128.
摘要:在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思考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未来发展问题至关重要。文章旨在探讨本学科在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问题。通过综合已有的认知和文献研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提炼出了语言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等三大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内容,并构建了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框架,详细阐述了框架的结构及其对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考证了该框架在智能国际中文教学模型设计 、教学实践、数据驱动决策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一基本框架强调了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性,有望提高国际中文教学效果、鼓励教学研究方法和应用的创新,以及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并推动学科交叉与合作,以满足智能时代不断发展的国际中文教育的多方面需求。
关键词: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基本框架;学科发展; 技术应用
感谢郑艳群老师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当前,全球社会正迅速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正在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机遇和挑战,深入探索和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问题势在必行。基础研究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科学探索过程,其目的在于深刻理解现象背后的基本原理,可以推动学科理论的发展,促进科学领域的进步。重大的科学突破和创新往往源于基础研究。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研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语言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在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强调基础研究在本领域的关键作用, 明确基础研究的内涵,并建立学科新的基本框架,以启发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这不仅有助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还可以揭示智能时代应对变革的有效途径。
二.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基础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
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研究涵盖了对该学科内基本概念、理论、原则和基本规律的深入探究。 其目的在于深刻理解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 揭示其中的现象和规律, 并为应用研究和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研究强调本学科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构建, 关注学科内部的发展和完善。
本研究的基础研究内容的要点集合经过以下步骤获得:首先,使用“框架”“理论基础”“体系”和“模型”等关键词(中英文),在CNKI核心 期 刊 和 Web of Science 中检索文献,在专业人士经验筛选后得出真实相关的文献,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基础研究内容进行编码,将结果汇总到“观点数据库 1”中。其次,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进行“智能”“外语”“基础研 究 ”和“智能”“汉语”“中文”“基础 研 究 ”关键 词搜索,在专业人士经验筛选和文献回溯确认的集合中,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基础研究内容进行编码,将结果汇总到“观点数据库2”中。最后,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完成基本框架的构建和对各模块的分析,包括:(1)基于“观点数据库”的数据,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逐步构建研究框架。(2)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根据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认知,逐步深化框架的内涵。其中,自下而上的操作过程是对基础研究内容的梳理和验证,而自上而下的操作过程是对基础研究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根据“观点数据库”中的汇总结果,基础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如下几个类别:跨文化交际、学习策略、个性化学习、学习分析、学习科学、数据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计算语言学、机器翻译、语音处理、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 而这些要点实际上可以划分为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三大模块。(一)模块A:语言学(汉语语言学)1.基础研究内容和特点语言学主要包括语言本体研究、 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研究领域。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明确智能国际中文教学核心知识和技能, 探究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发现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特点,从而为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多个方面提供指导。作为基础研究的语言学模块, 对智能国际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其中的语言本体研究,如词汇的使用方法和场合。 它可以为智能国际中文教学的语言模型设计和语言处理提供准确的语言学基础。该模块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的基本问题, 研究关注汉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汉、外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包括汉语应用,汉语交流、汉语教育等实际问题,以及汉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关注汉语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语交际的特点、汉语跨文化交际的原理、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汉语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学习的关系等。2.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意义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迎来目标和任务的转向。在虚拟交流外语教育形态之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跨文化交际。因此,相关的基础理论将侧重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再认识。在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不仅致力于培养语言技能,还应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习和交际问题。它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中文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如何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同时,也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模块 A 的基础理论将依托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将为实现上述愿景提供理论支持。(二)模块B:教育学和心理学1. 基础研究内容和特点教育学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习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其中,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特点、学习策略和动机等因素,可以指导智能国际中文教育方法、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设计和优化;教育技术学探索与应用各种技术工具和平台,提供创新的教学环境;学习科学则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效果评估,为智能国际中文教育的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学习提供支持。作为基础研究的教育学模块,可以对智能国际中文教学起到指导作用。教育学的成果有助于研究者理解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可以优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环境,能够为智能国际中文教育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个性化学习支持。该模块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方面,研究关注汉语学习和教育中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汉语学习策略、教学策略、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支持以及自主学习能力。(2)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关注如何应用计算机于汉语学习或汉语教育系统、汉语智能教育工具等,探索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汉语学习,开发和评估各种汉语学习软件、 在线学习平台和各类教学工具, 研究它们对学生汉语能力和汉语学习效果提升的影响,以及研究汉语智慧教育系统、学习分析系统和学习推荐系统。(3)学习科学方面,研究探讨汉语学习和教学的机制,包括如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如何设计和优化中文智慧教育,关注认知机制、情感、行为、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过程等 。(4)其他方面,关注汉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反馈、教学环境、教学调整 、教学决策、语言教育政策等,如汉语能力评估、效果评估、评估 方 法在教学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在汉语教学反馈中的个性化学习反馈、在教学环境中的虚拟汉语学习环境和个性化学习环境。2. 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意义模块B的基础理论涵盖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理论。(1)在教育学方面,包括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 (主要是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技术理论、教育管理理论、语言教育理论以及跨文化教育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指导,体现了教育的不同层面,从教学科学到教育技术的应用,从语言教育到跨文化教育的考量,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潜力。(2)心理学方面,涵盖了认知理论,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学习理论领域。 这些理论揭示了学习和思维的机制,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层面的因素。 模块 B 的这些基础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语言教育理论为例,相关研究旨在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有效教学方法,以提升中文智能教育效果。 其研究内容涵盖教学策略、教材设计、评估方法等, 为中文智能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支持。 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适用于探索中文智能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又如语言学习理论,其作用在于深入探索语言输入、输出、认知过程、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视角解析汉语学习的本质和机制,这为智能教育系统设计和教学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支持个性化学习,理解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困难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如性格、兴趣、学科知识和能力等)。 总之,这有利于推动对汉语学习理论的洞察和汉语智能教育技术的发展。(三)模块C:计算机科学1. 基础研究内容和特点计算机科学主要包括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数据科学,如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大量学习者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和评估反馈。人工智能,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语音处理、虚拟现实等,可以用于开发先进的智能教学系统和语言学习工具,提供智能化学习支持和交互体验。作为基础研究的计算机科学模块,对智能国际中文教学的技术实现提供支持。 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发的智能化汉语学习工具、 评估系统和教学平台,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智能化的教学辅助,为智能国际中文教学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前沿支持。该模块的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1)数据科学主要开展面向汉语教学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作。 包括对基于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分析, 也包括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的开发和应用。(2)人工智能主要开展面向汉语教学的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计算机模拟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 其中,关于汉语中介语语音识别、语音交互和处理技术以及机器翻译等是重点和难点问题。2. 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当今智能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领域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学习分析、数据挖掘、语言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个性化学习、学习建模、智能辅助教学等技术也将从基础理论中获益。 将这些理论与方法融合应用,有助于在数据分析与学习分析的支持下提供教育决策,推动智能中文教学不断创新。模块 C 的基础理论涵盖机器翻译和自适应系统(自适应教育系统)理论。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可以实现更好的学习体验, 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1)机器翻译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提供语言学习支持、创造自动化翻译工具、构建语言练习和测试、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创建多语言学习资源。综合利用机器翻译技术和其他教育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能。(2)自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深度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过程、学习模式和进展, 为每位学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学习经验。 自适应系统理论将在智慧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学习资源推荐、实时反馈和指导、学习者模型构建以及个性化教学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提供更好匹配学习者需求的教育资源,这一理论不仅可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容易实现学习目标。三. 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基本框架的结构和作用
框架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在研究、分析和理解复杂问题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建立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并引导人们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国际中文教育基础研究内容的总和构成本学科基本框架的基本要素,也将成为智能时代本学科的理论基础。
在不同时期,前辈学者们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并帮助我们认识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属性。 例如,他们对语言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也对计算机科学与汉语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学者们已对学科交叉的特点有所重视:讨论了语言学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 其中,赵金铭提出的“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本学科中应用的深化,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国际中文教学中涌现出一系列技术的拓展应用,即不仅限于计算语言学,还包括网络技术、数据科学、移动技术等。 与此同时,教育技术不再局限于起辅助作用,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全面支撑作用也越发凸显。
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汇通的时代,受到教育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双重影响。智能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尽管其作为二语教学的本质特征保持不变, 但教学内容、 方法和策略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此,学科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必将发生变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学科的基本框架。 在理论基础方面,一直强调的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 如今,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语言学中崭露头角, 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则更注重教育技术, 而计算机科学相关理论也变得至关重要。 正是这些构成了当下学科的基本框架。 下面通过图 1 对三大模块作进一步的阐释。需要说明的是,该图并非各领域的全貌,而是凸显智能教育的基础问题及相关关系。 其中的分支学科,如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虽然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但从宏观层面来看, 所构建的框架有助于清晰界定当前的主要目标、任务以及相关因素。
基本框架将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计算机科学采用层级和维度进行构建。这个架构(如图 1 所示)体现了基础研究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为更好地发展智能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支持。不同模块之间的交互有助于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创新,而框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使其适应不同需求,能够随着研究深化和技术发展同步演进。
可以看出,以三大模块为主体的结构为智能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综合性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促进了跨学科研究和创新, 并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个性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和方向。模块间可以有丰富的关联含义。例如:关系“a”表示 B 模块可以利用 A模块的知识来设计更有效的国际中文教育课程和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交际方式。“b”表示这两个模块之间有重要的互补性。语言学提供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而教育学和心理学则提供了如何有效地传授和学习这些内容的方法和理论基础。“c”表示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来分析语料、语言数据或研发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从而帮助 A 模块的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d”表示可以从计算机科学中汲取知识,以开发更智能的汉语本体或中介语处理工具和系统,提高研究效率和效果。“e”表示技术可以应用于 B 模块的研究和实践。“f”表示可以从计算机科学中汲取知识,以开发更智能的教育工具和系统,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学习分析和学习科学也可以受益于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提供更深入的洞察角度和支持。
四.新框架的可解释性及实际应用价值
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已经看到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培养实际与学科归属问题,通过与已发表的文献中呈现的教学应用成果进行比较,本研究未发现新的编码。这表明,目前来看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已经达到了高度饱和,也可证明新框架的可靠性。 新框架呈现出了要素之间的规律和趋势,即智能国际中文教学问题的关键要素被有序地组织成了一个结构,并进一步清晰地描绘了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影响和模式,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学相关要素的特性和方式。
基础研究在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计算机科学领域对智能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相关研究将推动智能国际中文教育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和智能化教学的持续改进,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
(一)聚焦模块A的国际中文教学模型设计及案例分析
1. 基本框架对模块A的可解释性验证
以汉语教学的研究实例为例,研究强调了在汉语口语交流中语音的重要性,借助语言学、音韵学以及声学语音学的知识,分析了教学中运用 “语音仓库 ”进行判断的原理;同时,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和对反馈指导的接受特点,采用了汉语语音识别算法 、语音转换等技术,构建了综合评分方法,目的是创建有益的学习环境, 激发汉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兴趣。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了针对汉语语音和口语等语言技能训练的专家系统,旨在提高学习者汉语语音能力和汉语口语表达能力。 另外,外语教学的同类研究实例中提出,提高计算机的语言智能需要借助语言学等研究成果,也验证了基本框架的可解释性。
2. 进一步的研究启示示例:创新教学方法
借助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 智能国际中文教育能够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深入理解汉语语言学知识和教育学原理,融合计算机科学的技术手段,智能国际中文教育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具个性化、 自适应和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聚焦模块B的智能国际中文教学实践及案例分析
1. 基本框架对模块B的可解释性验证
以汉语教学的研究实例为例,研究者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实现中文互动式教学、情境学习、个性化教育、合作学习、教育游戏、有效学习等目标。其中,教学模型的设计融合了汉语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同时,基于动态评测数据的汉语个性化学习环境模型则专注于满足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特点, 用以推荐个性化资源和学习策略。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中文—拼音匹配等技术在汉语学习者的输入识别和答案生成中的应用,以及面向中文智能教学的目标,都展示了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实践。 另外,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实例,聚焦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式研究、教学活动创新。 上述研究案例均验证了基本框架的可解释性。
2. 进一步的研究启示示例:个性化学习支持及智能化教学和评估
基础研究可以为智能国际中文教育奠定个性化学习的基石。通过对语言学的深入剖析,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目标,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同时,教育学的原理有助于系统理解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实时反馈。 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将推动智能国际中文教育迈向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发展方向。
通过将汉语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融合,系统能够自动分析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与输出,为其提供即时的反馈和纠正。 同时,教育学原理的运用则有助于系统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根据学习的进展与难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这种智能化的教学与评估模式必将提升学习效率。
(三)聚焦模块C的智能国际中文教学应用及案例研究
1. 基本框架对模块C的可解释性验证
以汉语教学的研究实例为例,详细描述了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如何通过发布智能学习工具和资源、作业指导等方式,成功实现汉语文化知识学习、文化体验,达成教学目标。包括教师借助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信息, 自动生成个性化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了汉语教学的高度定制化 、专业课程的衔接,以及人机协同关系的深入合作等。 另外,外语教学的研究实例,着重讲述利用人工智能重构智能学习空间的实践研究,也验证了基本框架的可解释性。
2. 进一步的研究启示示例:数据驱动的决策和改进
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数据科学和学习科学成果,对于智能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利用数据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我们能够收集、管理并分析大量的学习数据,从中提炼有价值的信息,经过分析可以为个性化学习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优化学习过程和策略,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这些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和改进方案将推动智能国际中文教育不断优化并迈向更高层次。
五. 结语
作者简介
本文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推 荐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5
2023-12-05
2023-12-05
2023-12-04
2023-12-04
2023-12-03
2023-12-03
2023-12-03
2023-12-02
2023-12-02
2023-12-02
2023-12-01
2023-12-01
2023-12-01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言海小鱼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